
韩国第一夫人为李在明买睡衣,惊呼7万韩元太贵,为何如此反应?
一件标价7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60元)的普通睡衣,让韩国第一夫人金建希在首尔恩平区延书传统市场购物时,忍不住惊呼“太贵了”。这声惊叹迅速成为新闻焦点。在公众印象中,360元对普通人或许不菲,但对“见过世面”的第一夫人理应不算什么。为何她的反应如此之大?这背后牵扯的远不止一件睡衣的价格,而是市场定位、消费政策与政治形象的多重博弈。
一、地摊货的“天价”:定位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金建希的惊呼,核心在于商品价格与其销售场所的严重错位。这件睡衣并非出现在首尔的高端百货或精品店,而是位于恩平区延书传统市场的一个普通摊位。根据韩国总统室官方网站发布的现场图片清晰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市集:摊位密集,售卖着蔬菜、日用品、杂货、小吃等,服装鞋帽摊位环境简陋,是典型的小商贩聚集地。
恩平区在首尔25个自治区中经济水平常年处于下游。根据首尔市政府官网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恩平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RDP)仅为首尔最富裕的江南区地区生产总值的6.6%,属于经济欠发达区域。在这样定位的传统市场里,日常服装鞋帽的价格普遍亲民。正如资料所示,同类商品在类似摊位的正常预期价格,“顶多100元人民币一件就差不多了”。7万韩元的价格,相比市场定位和商品本身,反差感“确实拉满”,远远超出了包括第一夫人在内的普通消费者在此类场所的心理预期,她感到震惊实属情理之中。
二、消费券下的“价格游戏”:政策与市场的微妙互动
金建希此行并非单纯的私人购物,其核心目的是“体察民情”,考察韩国政府此前发放的消费券在市场上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其对消费的刺激效果。正是在这个政策背景下,7万韩元睡衣的出现有了更耐人寻味的解读。
市场分析普遍指出,面对政府发放的消费券,不少传统市场的小商贩可能会采取“抬价后打折”的销售策略。具体操作可能是:先将商品价格人为标高,当顾客(尤其是持消费券的顾客)询价时,再通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同意顾客使用消费券抵扣,实际成交价可能接近甚至等同于抬价前的原始水平。这种“传统套路”旨在应对政策,试图在消费券刺激下维持或变相提高利润。
资料分析认为,金建希在购买睡衣时,很可能“省掉了讨价还价的环节”,直接按标价使用了消费券。这种“直购”方式,使得她支付的价格恰恰是那个被抬高的、远高于商品实际价值的“虚价”(7万韩元),而非经过议价后更接近真实市场水平的价格。因此,她所体验到的“贵”,在某种程度上是消费券政策落地过程中,商家应对策略与消费者购物习惯(是否议价)相互作用下的一个特定结果。
三、惊呼背后的“形象重塑”:政治人物的亲民诉求
金建希的“天价睡衣”反应,除了市场因素,其个人近期的政治处境也提供了重要的观察视角。就在不久前,她卷入了一场不大却影响恶劣的负面新闻:被指控在首尔一家餐厅使用京畿道政府的法人信用卡,招待了包括3名共同民主党党务人员以及自己的司机、律师在内的6人,餐费总计10.4万韩元。此举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最终金建希被法院判处罚金1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7716元)。
虽然金额不大,但事件性质属于敏感的“公款私人消费”范畴,对公众人物形象伤害显著,属于“性质不讨喜”的负面事件。这起丑闻无疑给金建希贴上了“脱离普通民众消费水平”的标签。在此背景下,资料明确指出,“‘亲民’或者‘接地气’的人设也是她现在迫切需要的”。因此,身处经济欠发达的传统市场,对一件明显高于预期的地摊商品价格表现出强烈的惊讶甚至不满,成为了一个塑造或强化其“体恤民情”、“与普通百姓感同身受”形象的绝佳机会。她的惊呼,很难完全排除带有刻意为之、展现亲民姿态以修复公众形象的考量。